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步伐
 ——在中国共产党吉林大学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5年12月27日)
         张文显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吉林大学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吉林大学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新吉林大学组建后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也是我校在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凝聚全校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加快步伐,协调发展,为把吉林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八年主要工作的回顾
  中国共产党吉林大学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1997年9月召开的。自1997年到现在的八年,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八年,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八年。八年来,我们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推动学校事业不断发展,使学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顺应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形势,积极推动六校合并
  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分别自1997年9月、1997年5月、1996年6月、1997年12月、1998年7月、2000年9月召开党代会以来,原六校党委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推进和深化各项改革,全面实施“九五”和“十五”规划,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的要求。1998年,国家全面推进以“共建、调整、合作、合并”为方针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党委审时度势,紧紧抓住这次难得的历史机遇,以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为共同理想和目标,于2000年6月合并组建了新的吉林大学。2004年8月,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加入吉林大学。新组建的吉林大学,涵盖了我国目前全部十二大学科门类,汇聚了众多优秀人才,成为全国办学规模最大、综合实力很强的高等学府,为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奠定了现实基础。
  (二)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努力促进实质性融合
  合校后,学校党委以大局为重,以发展为先,大力推进整合与融合工作,使学校较快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1.全面加强整合工作,实现学校的平稳过渡。合校之初,校党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确定了“迅速适应、实质融合、寻求发展”的合并工作指导思想,迅速建立健全了党政机构,选拔任用了干部,实现了学校正常运转。2001年,学校完成了学科整合和学院重组工作以及相应的教学调整工作,组建了后勤服务集团,统一了财务管理体制,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平稳过渡。
  2.制定统一的政策和标准,实现教学、科研、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医疗卫生等工作的健康发展。合校之初,针对各校区各方面政策不一致、标准不统一的实际情况,学校制定了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统一政策,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全校各项工作基本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2001年起全面实施了教学改革2001行动计划;2003年召开了全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创建一流本科教育的目标和措施;各类人才培养和教学基地建设成效明显,医学教育七年制评估顺利通过。设立、启动一系列科研基金,加强科研基地建设,科研经费逐年较大幅度增长,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一批国家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评估;通过实施“进一步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有效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对“九五”“211工程”12个重点学科(群)、8个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和7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了全面建设,于2001年5月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的检查验收,得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2002年,顺利通过了“十五”“211工程”建设立项。实施人才工程,加大了引进拔尖人才和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力度,一大批中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2002年,完成了合校以来首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实施医疗服务品牌战略,加强了医院建设,推动了临床新技术新疗法的研究,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
  3.理清办学思路,在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迈出坚实步伐。在不断推进整合与融合的过程中,理清了办学思路,制定了事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学校的奋斗目标。实施依法治校方略,成立依法治校领导小组,颁布施行《依法治校规划纲要》。积极推行民主管理,新组建了校务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召开了合校后的第一次教代会和工代会,组建了教代会常设主席团,建立民主党派联席会议制度,推进了校务公开。成立学校、学部、学院三级学术委员会,制定学术委员会章程,促进了学术事务的程序化、规范化和民主化。对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行有益探索和尝试,成立了白求恩医学部。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初步建立了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倾斜的分配机制,尝试实施了以贡献率为核心的校内津贴分配方案。
  4.开展“三讲”教育活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00年下半年,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全校各级领导干部受到了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经受了一次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锻炼,政治素质得到提高,大局意识得到增强。以巩固“三讲”教育成果为契机,全面加强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工作水平得到明显提高。通过开展“了解新吉大、热爱新吉大,建设新吉大”及“调心态、抓作风、练内功”等活动,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初步凝炼了以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自由民主的人文精神、开放兼容的认同精神、隆法明德的治校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吉大精神,推进了大学文化的建设。
  5.妥善处理突发紧急事件,全力维护了学校稳定大局。学校党委始终把维护好学校安全、稳定的政治局面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和校园热点问题,坚持以正确的思想和舆论引导师生,及时处理影响稳定和团结的各种矛盾和事件,为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2003年,面对突然袭来的非典疫情,学校党委充分发挥政治领导、思想指导、舆论引导、组纪督导作用,团结带领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师生员工沉着应对,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教学科研,既取得了防治非典工作的胜利,又确保了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经受住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学校各医院的医护人员发扬白求恩精神,奋战在抗击非典的最前线,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学校党委被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在取得防治非典胜利之后,学校立足长远,及时总结经验,建立了应对突发性事件的长效机制,应对处理突发紧急事件的能力得到了增强。
  (三)抓住列入“中央管理”的有利契机,全面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自2004年7月我校被列入“中央管理”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经过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和创造性工作,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新进展,开创了新局面。
  1.进一步明晰学校的指导思想、总体定位、奋斗目标,完善了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学校党委组织全校教职工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开展科学发展观的大学习和大讨论,确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制定《吉林大学2005-2010年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总体定位和奋斗目标;确定了人才强校、学科兴校、依法治校、相对集中办学的工作思路;调整了办学结构——适当缩减了本科生招生数量,稳步发展研究生教育,压缩高职教育规模。根据教育部八号文件精神,经过协商,终止了经济信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的合作办学协议,经济信息学院的资产清理工作全部结束;终止了与珠海学院原合作方的合作办学协议,与新合作方签订了新的合作办学协议。确定了以前卫校区南区为中心校区的校园布局思路,作出了理学部、地学部整体南迁的决策,制定《校园建设规划纲要》,对校区功能作出合理界定,并着手前卫校区北区和朝阳校区的房地产置换和开发工作。
  2.制定并实施《治理结构与管理体制改革纲要》,依法治校工作向纵深推进。明确学校内部各种基本关系,确立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民主管理、教授治学的领导制度和管理体制,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为主的体制,实施机构改革和以“增强服务功能、加强规范管理、减少运行成本”为指导思想的新一轮后勤改革,启动了产业管理体制改革和财务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了民主管理,充分发挥教代会、民主党派和群团组织的作用,召开了合校后的第一次妇代会和团代会。
  3. 完成了新一轮管理干部的选任工作和教师职务聘任以及研究生导师选聘工作,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采取竞聘上岗、轮岗交流、个别调动任职相结合,以竞聘上岗为主的选任方式,顺利完成了新一轮机关管理干部的选任工作。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了岗位聘任制,共聘任高级职务教师2281人,其中续聘1482人,新聘799人;破格聘任高级职务教师66人;有276人被低聘、拟缓聘或解聘。聘任专业技术人员5836人,其中高级职务1503人;破格聘任高级职务10人;有252人被低聘、拟缓聘或解聘。进行了研究生导师的选聘工作,选聘博士生导师737人,其中校长直聘120人,续聘408人,新聘209人,有45名博士生导师落聘。此次人事制度改革,激发了教职工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的热情,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强烈反响。
  4. 本科教学工作和研究生创新教育得到切实加强。出台了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制度和措施,重点实施了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课程和教材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学分制管理,形成与之相配套的三学期制、主辅修制和学生导师制。启动并开展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迎评促建工作。按照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总体要求,加大研究生创新教育力度,组织编写一批有影响的研究生教材,成立研究生创新中心,举办了全国博士生论坛。
  5. 调整科研工作思路,提高了科研管理水平。本着强化服务和绩效优先的原则,完善科研管理规章制度,规范管理流程,强调科研工作的绩效管理和责任分担,提高了科研管理和服务水平。本着“固本拓源”和“抓大放小”的原则,开展科研项目组织工作,重点扶持大项目,积极拓展新的项目来源,科研项目数量有所增加。2005年,科技经费到款4.5亿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1510万元,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6.提出新的学科建设构想,加强了创新平台和创新基地建设。对学校重点学科进行调研,初步形成了以重点学科、精品学科、名牌学科建设为核心、以学风和学术规范建设为保障的学科建设战略构想,为实施学科兴校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抓好“985工程”二期的总体规划和论证工作,确定重点建设的8个科技创新平台和5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基本完成了“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并着手进行验收的准备工作。
  7.以构建和谐吉大为目标,切实解决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形成了公正、稳定、相互认同的局面。结合学校实际,适时提出构建和谐吉大理念,探索构建和谐吉大的工作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在解决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取得实效:做好困难学生的资助和助学贷款工作,发放困难补助850万元,发放勤工助学酬金270万元,发放助学贷款6756万元,争取社会奖助学金530万元;通过集资建房、合作建房和团体购房,改善教职工的住房条件;积极与省市有关部门协调,推进教职工医疗保险工作;积极自筹资金,按吉林省有关文件规定,发放了离退休人员的生活补贴;加大投入,对供电、供水和供暖设施进行了改造等。开展建设平安吉大系列活动,提高了校园综合治理水平。修订《信访工作规定》,规范了信访工作,群访、重复访现象明显减少。修订《处理突发事件工作预案》,完善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妥善处理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8.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增强了党员的先进性,提高了各级领导班子的领导能力。通过为期四个多月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切实增强了广大党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使党员受到了教育、群众得到了实惠、事业得到了发展。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适时进行了学校行政班子换届工作,对学校领导的分工进行了调整。完成了学院(中心)、直属业务单位的行政班子换届、基层党组织的换届选举工作,选配了一批素质高、能力强、有较高学术造诣的干部担任各学院党委和行政负责人,基层党委的政治核心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科学决策、构建和谐学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9.创新工作机制,加大了宣传思想工作力度。提出了内聚人心、外树形象、引导舆论、服务师生的宣传思想工作新思路。加大对外宣传工作力度,建立对外宣传工作新机制,加强网络对外宣传,进一步扩大了学校影响。定期开展教职工和学生思想动态调查,及时准确地把握了师生员工的思想脉搏。构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平台,成立校园网信息管理办公室,及时引导和解决广大师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全面落实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成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着手构建工作体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新的态势。
  10. 完善防范财经风险制度,全面加强了财务管理。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统筹协调、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效率优先”的财务管理原则,强化预算的科学性和硬约束,有效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依法治理校内经济环境,制定了《经济责任制暂行规定》;在全校范围内强化勤俭办学意识,有效减少了铺张浪费现象;2005年,通过各种渠道争取预算外办学经费4000多万元,节约开支近2000万元,催缴学生欠费8000多万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校财务压力。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的工作,我们充分发挥了合校后形成的学科优势、规模优势和人才优势,克服了诸种不利因素,经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使学校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学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是综合实力得到增强。通过整合六校资源,合校的优势逐渐显现。合校以来,新增一级学科授权点21个、博士点12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2001年,国家把我校列为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之一,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使我校得到了更大的财政支持。2004年,我校进入“中管”高校行列,学校地位得到了提升。
  二是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合校以来,共培养各类全日制学生7.3万人,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定。有17项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35部教材被列为国家级规划教材,8部教材获国家教材奖,5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我校学生多次在各类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比如,1人获得了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在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捧得优胜杯;在数学建模比赛中先后荣获国际级一等奖2项、国家级一等奖13项等。
  三是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稳步提升。被SCI收录的论文数始终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被引用次数连续五年位居全国高校第7位;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迄今世界最早的被子植物”和“吉大翼龙”的发现、预防艾滋病疫苗完成一期临床研究、冻干注射用重组抗肿瘤融合蛋白进入一期临床试验等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反响;我校与德固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吉大德固赛高性能聚合物(长春)有限公司”已正式成立、绿色仿生不粘锅项目成功签约等,标志我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高;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7个(含筹建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学校科技园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科技园,成为全国36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学校各医院按照“院有优势、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建设思路,产出了一批高水平医疗成果,服务社会能力有所增强。由我校和新疆考古研究所合作发掘的罗布泊小河墓地被评为200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对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的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并受到国家有关部委表彰。我校专家学者还积极参与到国家、省市决策咨询智力支撑体系,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出谋划策。
  四是高水平拔尖人才有所增加。有2人新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有3人被学校聘为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有2人担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有1人担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首席专家,有4人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有3人获首届全国百名教学名师奖。引进双聘院士7人,学术带头人31人,学术骨干25人。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我校设立了以他们名字命名的实验室。
  五是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重点加强了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体育场馆和校园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同时,新增学生宿舍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新增家属住宅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教职工人均收入增加一倍,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教育部、吉林省委省政府和长春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得益于社会各界、海内外校友和全体离退休老同志的关心和支持,得益于全校广大共产党员和师生员工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吉林大学发展的领导、同志和朋友们,向为学校建设和发展付出艰辛和汗水的全体共产党员和师生员工,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
  虽然我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历史遗留的,有些是合校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的,有些是工作不到位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师级人物、优秀青年拔尖人才和具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管理素质及经验的管理人才不多。由于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受环境、条件、资金等多方面限制,学校引进人才与留住人才工作效果不明显。在现有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也缺少长效机制。
  ——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的总量偏少, 与学校的总体层次和发展规模不相适应,与同类高校相比差距较大。重大项目和标志性成果不多。各学科之间科研水平差别较大。
  ——学科优势不够突出,学科交叉和知识创新有待加强。我校虽然学科门类齐全,但很多学科实力不强,特色不鲜明。按照国务院学位办最新学科评估排序,我们只有一个一级学科进入全国前三名,能进入全国前三名的二级学科也只有十几个。学科专业重叠和重复建设的现象仍然存在。
  ——学校事业发展与经费供求矛盾突出,面临沉重的财政压力。学校造血能力不足,资源缺乏有效配置,资产和资金使用效率偏低,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如何对校区分散、超大规模大学进行有效管理,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虽然我们已经开展了校内治理结构与管理体制改革,但有些任务还没有完成。校院两级管理权限还要进一步明晰,医学教育的管理模式尚待进一步探索,后勤、产业、财务等方面的改革有待深入推进。
  ——全校的凝聚力还需进一步增强。虽然经过五年多的融合,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认识逐步统一,情感日益贴近,但还有一些不和谐因素存在,内聚人心的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抢抓机遇,加快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步伐
  本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今后五年,更是我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至关重要的发展期。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推动学校的快速发展。
  (一)发展机遇和现实条件
  1.建设学习型社会、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我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国家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高等教育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吉林大学是在国家的发展中成长壮大的,吉林大学新的进步更离不开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支持。我们要充分利用当前良好的外部环境,把吉林大学的建设统一到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中,力争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2.国家“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为我校的快速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十一五”规划将为我们这样的学校提供两大机遇:一是国家将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这为我们开展科学研究、知识和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为广大师生施展聪明才智创造了更大的空间;二是国家将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我校名列其中。这是历史性机遇,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机遇。另外,“十一五”规划将继续推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我校正处于东北腹地,作为国家布局在东北地区的惟一一所重点综合性大学,我们必须主动承担责任,积极应对,加快发展,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伟大实践中有所作为。
  3.我校具有优良的传统和雄厚的实力,这为今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现实基础。合并前的六所学校,都有优良传统和鲜明特色。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合校五年来的建设,我们的学科门类更加齐全,师资力量更加雄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全校上下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氛围,这无疑为我校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现实基础。总的来看,我们的有利条件还是多于不利条件,只要明确思路,科学谋划,扬长避短,就一定能实现快速发展。
  当然,学校面临的发展机遇不仅仅属于我们,关键是看谁能抓住机遇。要抓住这些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加快学校发展,就必须焕发只争朝夕的精神,抢抓机遇;必须把学校的前途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把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融为一体;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二)奋斗目标与战略抓手
  根据《吉林大学2005-2010年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我校今后的奋斗目标是:到2010年,使我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专业、师资队伍、管理体制、校园文化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和特色,整体学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重点建设学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学科领域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建设成为国家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成为一所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上,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2020年,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整体学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重点建设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若干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基地,为迈入世界高水平大学行列奠定坚实的基础。
  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实现为国家作贡献、为人民办好学、为师生员工谋利益的伟大事业。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青年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产品,必将造福千百万受教育者和人民群众;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也是为全校师生员工谋利益的根本途径。可以肯定,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奋斗目标的实现,将使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显著提高,从而为教职工拓展更广阔的事业空间,构筑施展才华的更大平台,同时必将获得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乃至社会各界的更大支持,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必将得到明显改善,生活品位和生活质量亦会显著提升。
  为了实现学校的奋斗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校、学科兴校、依法治校、勤俭持校的战略。这四个战略抓手对我校事业发展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也是我们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经验,一定要牢牢把握,一以贯之。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尊重知识,珍惜人才。发扬五湖四海精神,千方百计培养人才,想方设法引进人才,排除万难留住人才,努力壮大优秀人才队伍,形成人才优势。
  ——把学科建设、特别是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建设提到关乎学校生存发展的高度来对待。要树立科学的、先进的学科观,优化学科结构,构建以国家重点建设学科为核心、具有吉林大学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体系。进一步规范管理、鼓励创新,促进学术繁荣,不断增强学校的学术实力,提升学术声誉。
  ——牢固树立法治观念,依法推进民主管理,依法维护师生员工权益,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深入探索现代大学制度,深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党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完善民主管理的途径和程序。
  ——发扬艰苦创业、勤俭办学的优良传统,坚持勤俭办一切事情。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树立经营大学的理念,开源节流,合理配置内部资源。避免结构性和体制性浪费,通过合理调整校园布局,加快地学部和理学部南迁,实现相对集中办学,减少运行成本。
  (三)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
  1.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教学发展2010展望计划”,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培养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理顺和优化本科专业结构,建设一批名优、特色专业;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形成若干个优化课程群;加强名优教材建设,出版一批以国家级规划教材为代表的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教材;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倡导启发式教学;制定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政策和措施;扩大双语教学实施面,力争20%以上的专业课程使用英语授课;加强教学研究,推进教学改革和建设,争取获得更多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以2006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促进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加强研究生教学、实践、论文指导、学位授予工作,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体系。继续完善学制改革,建立研究生“助教、助研、助管”和成本分担制度。通过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鼓励学生参与重大项目的研究,培养创新能力。争取每年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1-2篇。高职教育要努力创建办学品牌,在学生的岗位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成人教育和远程教育要进一步规范管理,努力在构建开放的学习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加强招生工作和就业工作,努力提高生源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控制总体办学规模,调整教育层次和结构。到2010年,全日制各类在校生总数控制在5.5万人左右。
  2.创新科研体制,提高创新能力,提升科研实力。全面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增强创新能力,在重视基础研究和科学发现的同时,努力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以“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为核心,形成吉林大学理论创新、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体系。紧紧围绕国家“十一五”规划,努力在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等学科领域的重大技术开发上取得突破,在生命、纳米及新材料等国家加大投入的学科领域抢占先机。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等机遇,注重与行业和企业的合作,主动争取承担国防军工项目和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重大项目,拓展社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注重理论创新和实践研究,实施精品战略和特色战略,产出一批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尊重学术自由,发扬学术传统,加强学术规范,致力于形成“吉大学派”。以更多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更前沿的学术方向、更多高层次高资助强度的科研项目、更多的标志性研究成果、更高层次的奖项、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研发平台和基地,打造“创新型吉大”。到2010年,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个,学校科研经费到款争取达到8亿元以上。按照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改革创新的指导方针,加快科技产业改革步伐,引导和推动科技产业健康发展,为学校发展提供经费支持。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在人才培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3.以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和“985工程”二期建设为重点,推进学科兴校战略。在做好“十五”“211工程”验收和“985工程”二期建设的基础上,超前筹划好“十一五”“211工程”建设和“985工程”三期建设。以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为依托,突出重点,抓好若干个学科和创新团队建设,抢占学科制高点。到2010年,力争增加3-5个国家重点学科。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建设若干个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努力建设富有吉大特色的学科体系。在充分预见科学发展趋势、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实践问题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学科生长点,积极探索建立人兽共患疾病学、生物信息学、仿生科学与工程、法律政治学、实验经济学等新学科与交叉学科。
  4.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龙头,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构筑人才高地。制定并实施“三支队伍”建设发展规划。经过五到十年的努力,建成学风扎实、基础雄厚、锐意创新、富有合作精神的教师队伍,建成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富有奉献精神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成求真务实、勤政为民、廉洁自律、富有先进理念的党政干部队伍。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创新团队建设为关键,以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为基础,搞好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实施以两院院士、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为代表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计划。实施“青年人才工程”,对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人才给予重点扶持。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投入力度,保证每年的投入不少于2000万元。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改善学缘结构,到2010年,大部分学科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要达到80%以上,教师本缘率有所下降。要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创造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条件和环境。
  5.拓展对外交流,加强实质合作,提高学校国际声望。在发挥我校地缘优势、稳定发展与东北亚各国高校合作与交流关系的同时,积极拓展与欧美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把国际合作与交流作为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努力提高各学科特别是重点建设学科学术带头人的国际对话能力,在重大项目合作研究、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以及国际通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继续扩大和提高“引智”工作的规模和水平,大力引进国外优秀人才;鼓励和支持骨干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走出国门,到国外高水平大学进修或从事合作研究,开拓国际视野,提升专业水平;鼓励和支持各教学、科研单位主办和承办有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不断扩大留学生规模,提高留学生层次,特别注重扩大专业留学生的比例;与校际交流学校积极进行交换学生、承认学分、互授学位等方面的探索与合作。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氛围,使我校成为国际知名的学术重镇和人才培养基地。
  6.全面施行《吉林大学章程》,推进依法治校,提高管理水平。健全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在以校院两级管理为主的体制下,逐步扩大学院自主管理的领域和范围,发挥学院办学的主体作用。完善农学部管理体制,探索医学教育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通过制度设计,建立规范严密、有序高效和公开、公正、公平的运行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按照工资讲公平、津贴讲协调、奖励讲效率的思路,修订校内津贴分配方案。
  7. 加快实施校园建设规划,实现相对集中办学。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抓紧筹措资金,加快教学园区和地学部新区建设,争取理学部和地学部尽快南迁。进一步完善南岭校区、新民校区及和平校区,重新规划南湖校区和朝阳东区,做好前卫北区和朝阳校区的房地产置换和开发工作。通过努力,建成以前卫南区为中心校区的相对集中办学的新格局。从优化学科生态环境出发,按照各校区功能定位,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校园绿化和人文景观建设,建设环境友好型校园,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8.不断提高经济实力,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加快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以规范管理、防范风险、科学理财为核心的财务制度建设。加强审计和监督,健全经济责任制,保证财经运行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开源节流,提高自身造血能力,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不断提高学校的经济实力。积极争取国家教育事业经费、专项经费和地方政府的资金扶持及优惠政策,广泛争取国内外和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校友的投资、赞助和捐赠。制定激励政策,对在筹集经费、争取项目和在节约型校园建设中作出显著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推动资产管理制度创新,在规范账目、健全制度的基础上,通过调剂、共享、转换等手段,解决资源配置失衡、使用效率低下、大型设备重复购置等问题,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规范资产出租、出借等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树立资产经营理念,逐步建立资产有偿使用机制和效益评估制度,全面提高资产完好率、利用率和收益率,保证学校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进一步深化后勤改革,增强服务功能,加强规范管理,降低运行成本,为师生员工提供优质、高效、完善的后勤服务,办群众满意后勤。采取合作建房、改造危房、建设周转房、提高住房公积金数额等多种形式,逐步改善教职工的居住条件。
  9.进一步凝炼吉大精神,推进和谐吉大建设。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和校风,深入进行21世纪大学精神和大学生活研究,进一步凝炼吉大精神,丰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内涵,并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建立和健全构建和谐吉大工作体系,从思想上渗透和谐精神,从舆论上引导和谐走向,从工作上激励和谐行动,形成以公正、民主、诚信、和睦、相互认同为价值理念的和谐局面。以发展求共识,以共识促团结,把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学校改革建设发展的大局上来。
  10.搞好合校6周年暨建校60周年庆祝活动,增强认同感。全面总结合校6年和建校60年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办学经验,激发全校人员的爱校热情,增强广大师生员工和校友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庆祝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校友工作和教育基金会的工作,凝聚校友力量,支持学校建设,扩大学校影响。
  三、与时俱进,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加快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步伐,构建和谐吉大,把吉林大学建设成为党和人民满意、全校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自豪的大学,关键在于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而检验我校党建成效的根本标准也正在于是否推进学校奋斗目标的实现,以及是否维护和发展了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牢固树立党的领导观念,增强党的执政意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学校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把党的建设与学校的建设有机结合,以党的建设推进和保障学校的建设;必须把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有机结合,既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又着力解决关键问题。
  (一)以深入学习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着力点,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前提和保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最重要的是用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党员、指导党员的实践。我们党一贯重视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推进理论创新,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其中科学发展观是最具有标志性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中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方针。只有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辨证地认识和妥善地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的重大关系,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新局面。就我们学校来讲,也只有深入学习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的思想观念才能转向以人为本,植根于发展为了人、发展依靠人的科学理论之上,我们的工作思路才能端正和清晰,我们的改革才有方向和力量,我们的事业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所以,我们要把组织全校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今后五年党的思想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要通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我们的思想认识从那些不适应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各种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进一步统一认识和行动,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学校的奋斗目标和战略抓手上来;进一步指导实践,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党的建设和学校建设的各个方面。
  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干部培训制度、党员学习制度和教职工理论学习制度,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学习理论的表率作用带动全校师生员工学习理论的热情。针对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实际和他们关注的理论重点、工作热点和思想焦点,统筹安排全校的政治理论学习计划,分层次安排学习内容,增强学习的实效性。拓展思想建设的空间和渠道,主动占领网络思想阵地,利用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和手段,把广大师生员工的注意力引导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上来,促进网络文明建设。充分发挥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组织高水平的理论研究,及时总结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实践中形成的新经验,将学习理论、应用理论和发展理论有机结合,推动学校的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带动学校的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
  (二)以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着力点,切实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关键,加强学校党的组织建设最重要的是不断提高学校党委的领导能力、基层党委的政治核心能力、党支部的战斗力,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提高学校党委的领导能力,关键在于提高五种能力,即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构建和谐吉大的能力;以战略眼光观察和分析学校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制定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领导全体党员和全校师生员工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能力;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教代会、工会、共青团、妇委会、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学生社团等,充分发挥其各自积极作用的能力;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学校的思想文化阵地,保持学校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大学文化的先进性的能力;依法治校、隆法明德,驾驭复杂情况,应对突发事件,保持学校稳定、校园平安、全校师生员工安居乐学、安居乐业局面的能力。
  提高基层党委(总支、直属支部)的政治核心能力,关键是充分发挥基层党委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上的领导作用,在思想文化阵地和校园精神生活领域的主导作用,在本单位涉及事业发展、群众利益、队伍建设等重大问题上与行政共同决策的政治作用,在开创和谐局面中的凝聚作用,在党风廉政建设和校风建设方面的监督制约作用。各基层党委要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的原则,做到党务工作与教学、科研、医疗、行政管理等各项工作的有机结合;要紧密联系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实际,创新组织形式、拓宽工作渠道、丰富活动内容;高度重视和切实做好在学生和中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努力把优秀分子吸引到党内来,不断壮大党的队伍。
  提高党支部的战斗力,关键是要不断提高党支部的组织、动员和教育能力。按照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和开展活动的原则,合理调整党支部的设置和支部书记的选配,把那些政治素质高、党性原则强、热爱党务工作、业务能力过硬的同志选配到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同时健全党支部书记的激励机制。党支部要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和方法,使党支部的活动更富有时代感和吸引力,更贴近党员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关键是使全体共产党员成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模范,成为构建和谐吉大的模范。要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紧密结合我校实际和党员队伍现状,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加强先进性建设的长效机制,使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关键时刻敢于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冲锋陷阵。
  (三)以党风引领校风为着力点,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保证。党的作风在学校主要是通过各级党组织的工作体现出来的,也是通过党员的工作作风、学风、教风表现出来的。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密切联系工作作风、学风和教风,用优良的党风引领校风,转变影响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某些不正之风。
  在党风建设中,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师生谋利益,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切实解决工作作风和领导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强化宗旨意识,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努力为师生员工办实事、办难事、办好事。
  全校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分析学风和教风现状,切实解决学风、教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学术道德建设为主线,大力宣传和弘扬我校优秀的学术传统和教学传统,加强学术道德规范建设,坚决抵制和反对学术上的不正之风,使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全校范围内蔚然成风。以追求真理、止于至善、诚实守信为主题,培养学生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崇高的学术品德。以弘扬白求恩精神为主题,抓好医德、医风建设。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坚持反腐倡廉。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及教育部的实施细则,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工作任务。认真落实《吉林大学党政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八不准”的暂行规定》,把各级领导班子建成干净、干事的班子。深入开展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提高各级党员干部思想道德素质和防腐拒变能力。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建立健全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的程序,加大对基本建设、物资采购、财务管理、招生、评奖评优等工作的监督力度。
  (四)以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为着力点,切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团结和谐的政治基础,是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制度保证。合校五年来的经验和教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民主集中制有两条根本原则:一条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党员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另一条是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凡属重大问题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委全委会或常委会集体讨论,做出决定,党委成员要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关键是坚持和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书记办公会及校长办公会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以保障民主集中制原则落到实处,保障决策的民主、科学和效率。各基层单位也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院务会议的议事规则和学院重大事项的决策程序。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党的活力的源泉,对学校的民主制度和民主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我们要进一步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充分发挥党委全委会的职能,发挥党委委员在学校决策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党代表常任制,充分发挥党代表作为党员队伍中先进分子的中坚作用,重要活动让党代表先知情,重要工作让党代表先参与。完善民主党派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支持群团组织按各自章程开展工作。
  (五)以推进“三贴近”、增强凝聚力为着力点,切实加强学生和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学校事业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把全校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与和谐吉大的建设上来。
  以推进“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为着力点,认真实施学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案》,构建理念先进、体制顺畅、环境优良、主线清晰、队伍精干、体系健全、具有吉大特色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格局。坚持把竭诚服务学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完善助学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在解决经济压力、心理问题和毕业生就业等三个带有普遍性、典型性和长期性的问题上取得实效。争取尽快建立一套在国家法律和学校制度框架下切实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工作机制,支持学生充分利用维权申诉、重大事项听证、法律援助等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加强实践育人,广泛开展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珍爱生命、尊重人权、尊敬师长、爱护自然、热心公益的良好品性。以办好“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大型校园文艺演出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和大学生艺术团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的全面成长营造良好氛围。进一步强化“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理念,深入开展“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活动,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以增强凝聚力、提高贡献率为着力点,切实加强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以教职工的全面发展为切入点,调整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建立和完善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制定《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规定》,形成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全校各部门紧密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通过深入的思想工作,使教职工认识到学校的事业发展与自己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息息相关的,引导教职工强化主人翁意识和主体性观念,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为学校建设添砖加瓦;通过有效的思想工作,调动积极因素,化解消极因素,使广大教职工认清形势、坚定信念、增强信心、振奋精神,认同学校的理念,支持学校的改革,加快学校的发展。大力实施“送温暖工程”,积极为教职工办实事、办难事、办好事,解决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上的实际困难,激发他们的爱校热情和强校激情。大力实施“凝聚力工程”,致力构建具有吉大特色的大学制度、大学精神和大学生活,着力营造人人想干事业、个个争做贡献、处处团结协作、事事心情愉快的和谐环境,引导全校教职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学校的建设上来,不断提高自己在增强学校综合实力中的贡献率,努力创造无愧于人生、无愧于学校、无愧于时代的崭新业绩!
  各位代表,同志们!回首过去,诞生于革命烽火年代的吉林大学,经过六十年的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以自己光荣的传统和鲜明的特色跻身于中国名校之林。展望未来,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催人奋进,我们对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满怀必胜的信心。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旗帜,抢抓机遇,团结一致,艰苦创业,为把吉林大学建设成为党和人民满意、全校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自豪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