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张雪 摄/庞岩】“弟子事师,敬同于父”。第34个教师节前夕,校党委书记杨振斌在党委办公室、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教育工会等部门负责同志陪同下,看望慰问了因身体原因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始终执着于教书育人事业,为人为师为学皆为楷模的教师代表,用心倾听,闲话家常,代表学校送上鲜花和慰问金,向他们表达敬意和感谢,并通过他们向全校教职员工致以节日问候和美好祝福。白求恩医学部学部长李凡,基础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外语教育学院负责同志和师生代表参加了相关慰问座谈。
  
  形骸有尽,精神不灭,解剖学“男神”惟愿后继有人
  9月6日,杨振斌一行专程来到基础医学院,看望了上学期校领导与医学专业师生座谈时,多位同学口中称赞的李幼琼教授。今年是李幼琼在学院从事解剖学教学工作的第35年,明年就要退休了。
  患痛风20多年,腿部病情逐年加重,肾功能受到影响,时常行走困难……但这些身体不适从未能阻止李幼琼医学探索的脚步。
  他曾担任医学五年制、七年制和八年制(白求恩医学实验班)的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和断层影像解剖学等基础学科的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工作。作为教学示范教师,他注重基础知识讲授和基本技能训练,追求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力求更好地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实用性。除了线下教学,他还创新性地通过慕课平台,较早地开展了网课教学,由他主讲的《人体解剖学》是吉林大学最早创立的网络课程之一,培养了大批学生。
  李幼琼的生活很简单,大部分时间不是在课堂,就在实验室。在指导学生进行尸体解剖操作时,他常常被浸泡尸体的福尔马林呛得眼泪直流,摘下眼镜擦擦眼泪再继续操作。工作环境特殊,条件艰苦,任务繁重,一些同事选择离开了解剖学工作岗位,但李幼琼始终乐观平和,淡泊名利,以一种“匠人精神”完成了对医学教学事业的最高致敬。受到老师的触动和影响,同学们经常吃完早饭就一头扎进实验室,一待就是一整天。据李凡教授介绍,这种状态,其实是整个解剖学教研室老师们的集体日常写照。
  解剖学教学是“基础医学中的基础”,特别是实验教学能够让学生直观地学到从书本中难以获得的宝贵经验,对于即将进入临床阶段的医学生尤为重要。这正是李幼琼始终无法割舍的原因。比李幼琼大一岁的高振平教授退休前是基础医学院解剖学系主任,从事解剖学工作36年,是医学生们眼中的“男神”。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解剖学科吸纳更多的高端人才和新鲜血液,在教学、科研、师资等各方面都能够不断取得发展进步。
  此次一同被看望的解剖学系青年教师刘玲,虽然因双侧髋关节退行性病变无法久站,但她始终工作在教学一线,对解剖学教学工作充满热情,每学年大约要在中心校区和新民校区上500学时的课,每节课都会以最好的精神面貌出现在同学们面前,凭借深厚扎实的知识功底、生动新颖的授课形式,她多次在学校、学院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中获奖。生活中的刘玲是同学们的“大师姐”“贴心人”,深受学生喜爱。“既然选择留下来,就要把工作干好!希望通过自己和解剖学系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医学生们都会喜欢上这门课,为未来的医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刘玲说。
  立德树人铸魂。杨振斌感慨良多。他回忆起自己大学期间参加金工实习时,那些八级工老师傅们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学生极端热情的态度给同学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杨振斌说,做老师一定要让学生佩服,而解剖学科教师群体体现出的这种满腔热忱、精益求精的新时代“白求恩精神”,恰恰是全校各岗位教职员工都应该不断学习和薪火相传的。他叮嘱相关单位经过调研论证,要对解剖学教研室等类似情况的一线团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政策鼓励,提升基础类课程教学一线人员的职业自豪感。
  
  一面旗帜,患癌8年依然坚守在马克思主义教学科研岗位
  2010年,马克思主义学院闫少华老师被确诊患有恶性淋巴肿瘤,经过化疗,病情稳定后身体仍很虚弱时他就一直坚持让学院给排课,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每一位同学的论文他都当面指导,从不懈怠马虎。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执教前,他曾是吉大历史系辅导员。在马克思主义副院长邵彦敏的印象中,闫少华老师无论在哪个岗位,都是那么尽心尽力,认真负责。
  正直、严谨、乐观、笃定,是闫少华留给学院老师同学的普遍印象,在工作中时时展现出一名合格人民教师的形象。他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共舞,并始终维护着心灵中开辟出的那一方净土。
  治疗期间,闫少华一直坚持教学和科研工作,正常参加学校和学院的各类活动。近年来,完成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论文5篇;指导毕业研究生9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会副主席朱子娟介绍说,“闫少华老师特别本分,在他身上你感觉不到一丁点儿花哨的东西”,每次学校慰问家庭经济困难党员,闫老师都会拒绝让学院上报他的材料。他经常说,我的病情已经稳定了,现在家里经济条件也可以,还是把机会留给更加需要帮助的人。他对学校领导和学院领导同事的关怀和帮助一直心存感激,“重生”后的他老是想多做些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闫少华的经历让杨振斌想起刚在清华留校任教时在一间空教室偶遇的一位姓李的老教师。那是开学前一周,李老师提前到要开课的教室熟悉情况。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无疑会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从那时起,杨振斌每逢有课,都会提前到教室看看教学用具等是否准备妥当。
  杨振斌与闫少华愉快攀谈,详细询问他的身体、生活和工作状况,叮嘱他坚持锻炼、继续调理,并祝他身体健康,作为“一面旗帜”,永远保持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正能量。
  
  命运开了无数个玩笑 她却始终是学生心中绝美的“白玉兰”
  身材高挑,长发飘飘,优雅大方,谈吐得体,这是公共外语教育学院付文平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很难想象她乳腺癌患病近十年,2010年在一场车祸中6根肋骨、腰椎、颈椎全部骨折,卧床3个多月不能自理,爱人也在这场事故中不幸离去。直到现在,睡觉也只能仰卧不能侧卧,每天只能睡两个多小时,久站久坐都有困难,近年身体免疫力下降,还患上了过敏和肺炎。
  但这些遭遇,在她的脸上看不到一点痕迹。激素作用下她的面容较同龄人年轻许多,放化疗后新长出的头发更加浓密,她脸上始终挂着微笑,像一株白玉兰静静伫立,强大而美丽。
  多年来,付文平老师一直坚持抱病上课。身体状况频出让她更加珍惜、热爱自己的讲台,是师生心目中的“常青树”,粉丝者众。今年4月在上课途中突然晕厥,被路遇的好心人救醒后还直接赶到课堂上课,在课堂上再次昏倒,住院治疗十多天后又重回课堂,坚持把学期的课上完……
  付文平是一个特别热爱生活的人,喜欢一切美好的事物,瀑布般的长发即使在卧床期间也没有舍得剪掉。在她患病和受伤期间,学院的领导、同事和学生经常去医院和家里看望,时常打电话安慰开导,呵护她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提起学院的老师时常去帮她料理家务,杨振斌与付文平话起家常,传授烹饪诀窍,交流养生心得,给她推荐就诊医师,鼓励她保重身体,有困难随时提出来。付文平说,“这么多年,是学院这个温暖的大家庭让我坚持到现在。学校和学院领导的关心让我常感无以为报,特别感谢大家。尽心尽力上好课是我的职责,自己一直在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教师标准努力。”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应成为每一位传道授业解惑者的价值追求。
  原文链接:javascript:void(0);/*1536548431314*/